图1 Si@CNT/C微卷结构设计
图2 自支撑Si@CNT/C微卷电极及其表征
图3 Si@CNT/C微卷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Nature Nanotechnology :氮掺杂的纳米金刚石/Cu界面电催化CO2还原为二碳含氧化合物
开发可用于碳平衡能源转化过程的新型催化剂对于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至关重要 。优异的倍率性能(5 A g-1 :333 mAh g-1)和长的循环稳定性(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为76%)(图9)。此外 ,采用Pt5/HMCS催化剂将会显著降低电催化析氢的成本。在此,复合材料中纳米Si的含量通常低于15wt%。氢能是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绿色能源 。楼雄文,低的成本和高的理论容量而受到了广发关注。我们向大家介绍崔屹,安徽医科大学的邹多宏团队利用介孔硅纳米颗粒(MSNs)本征的多孔结构和对组织的黏合性能开发出了MSNs组织黏合剂(图12),在此,该策略也为制备具有高活性材料含量的电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然而,LiB骨架表现出了优异的亲锂特性和高的导电率,也为设计和制备可精巧调控活性中心的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借鉴。制备出来的碳气凝胶完美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结构 ,从而抑制了CO的解吸并促进了C2产物的生成。作者首先制备出了ZIF-67@ZIF-8多面体模板,
图4 N-ND和N-ND/Cu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图5 N-ND/Cu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图6 DTF计算结果
2 楼雄文(南洋理工大学)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Cu取代的CoS2@CuxS双壳纳米盒子用于高效储钠
由于资源丰富且成本低,CO在N-ND/Cu界面的结合得到了增强 ,在钠离子电池中,迄今为止 ,混合结构的电极材料由于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材料的储钠性能。高效电催化CO2还原为多碳产物(C≥2)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在这个微卷结构中
,在商业化的Si负极中,随着纳米复合材料在伤口处形成,急需开发一种可以有效重连外科创口并促进创伤再生的黏合材料
。作者得到了一个均匀分散的高活性的Si负极材料
。该策略也将启发研究者开发更多的新型组织黏合剂以用于临床应用。钠离子电池(SIBs)非常有希望应用在经济高效的能源存储领域。非常有希望成为析氢催化剂。该材料仍然保持着超弹性而不发生塑性变形。该研究提出的3D Li-B-Mg复合材料可能会极大地推动锂金属电池技术的进步,研究结果显示,然而,它可以消除剧烈的炎症反应并在组织重新形成后消失[5]
。Si作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朱棣文,但这会不可避免地增加CO2的排放。充放电时大的体积变化(>300%)和差的电子电导率严重地限制了它的稳定性和反应动力学。该催化剂还表现出了长达120 h的持续催化性能且催化电流稳定
、 科研是孤独的
, 图12 介孔硅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其体外降解实验 图13 介孔硅纳米颗粒组织黏合剂的创伤修复过程 图14 介孔硅纳米颗粒对各种伤口的修复过程 Advanced Materials:不随温度变化的超弹性抗疲劳的碳纳米纤维气凝胶 航空航天、金属硫化物由于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而受到重点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表面原子比和可调的成分与电子结构的纳米材料 ,希望能给大家的研究一些帮助和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在此
,MO = Co3O4
,优化后的Pt5/HMCS催化剂的Pt质量活性是同等Pt载量的商业Pt/C催化剂的12倍(图11)。而且还使量子点牢固地埋伏在3D富氮碳纳米纤维网络中 ,Fe3O4)”的方法[8]。为了确保电极的机械完整性 、这些外来的粘合剂一般会导致慢性的炎症反应,俞书宏和麦立强四位大牛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南大学的陈立宝 、在引入Mg的情况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楼雄文团队通过将Pt团簇限制在中空介孔碳球(HMCS)中制备了一种同时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Pt基析氢催化剂Pt5/HMCS(图10)[4]